
    12月25日,2011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成果发布会暨《中国城市协调发展及综合实力研究报告》首发式在京举行。根据权威发布结果,晋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251个不含省会城市的地级城市中排第25位,在中部地级城市中排第5位,是山西省唯一进入全国地级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城市。
 综合实力排名前50名的地级城市(不含省会城市)
| 
 排序  | 
 城市  | 
 排序  | 
 城市  | 
 排序  | 
 城市  | 
 排序  | 
 城市  | 
 排序  | 
 城市  | 
| 
 1  | 
 苏州  | 
 11  | 
 大庆  | 
 21  | 
 绍兴  | 
 31  | 
 淄博  | 
 41  | 
 铁岭  | 
| 
 2  | 
 东莞  | 
 12  | 
 常州  | 
 22  | 
 泉州  | 
 32  | 
 营口  | 
 42  | 
 吉林  | 
| 
 3  | 
 佛山  | 
 13  | 
 烟台  | 
 23  | 
 秦皇岛  | 
 33  | 
 锦州  | 
 43  | 
 嘉峪关  | 
| 
 4  | 
 鄂尔多斯  | 
 14  | 
 芜湖  | 
 24  | 
 鞍山  | 
 34  | 
 湘潭  | 
 44  | 
 新乡  | 
| 
 5  | 
 无锡  | 
 15  | 
 株洲  | 
 25  | 
 晋城  | 
 35  | 
 嘉兴  | 
 45  | 
 滨州  | 
| 
 6  | 
 克拉玛依  | 
 16  | 
 盘锦  | 
 26  | 
 南通  | 
 36  | 
 廊坊  | 
 46  | 
 泰州  | 
| 
 7  | 
 珠海  | 
 17  | 
 九江  | 
 27  | 
 东营  | 
 37  | 
 梅州  | 
 47  | 
 桂林  | 
| 
 8  | 
 威海  | 
 18  | 
 唐山  | 
 28  | 
 镇江  | 
 38  | 
 邯郸  | 
 48  | 
 临沂  | 
| 
 9  | 
 中山  | 
 19  | 
 马鞍山  | 
 29  | 
 岳阳  | 
 39  | 
 保定  | 
 49  | 
 齐齐哈尔  | 
| 
 10  | 
 包头  | 
 20  | 
 沧州  | 
 30  | 
 扬州  | 
 40  | 
 惠州  | 
 50  | 
 辽阳  | 
 
 
     此项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成果,是由国家有关部委相关专家组成的城市综合实力研究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详实的数据资源,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城市综合实力按逻辑概念进行分层,形成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发展质量六个子系统,并根据每个子系统的定义,按照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从规模、结构、增长速度、效益、效果、能力及水平等方面选取了58个正向指标和8个逆向指标,逐个计算,逐级合成,最终得到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数,形成了城市综合实力评价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市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沐浴着市场经济的春风,扬长避短,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山西省前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320亿元增加到730.5亿元,年均增长12.8%;财政总收入由“十五”末的61.7亿元增加到153.2亿元,年均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由“十五”末的20亿元增加到55.5亿元,年均增长22.2%。高平、泽州、阳城、沁水财政总收入均突破20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8911元增加到17353元,年均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末的3593元增加到5899 元,年均增长10.4%;“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4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2 倍。同时,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世界投资中国中小魅力城市、中国吸引华商投资最佳城市和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在山西省“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中,我市发展水平为全省第二,发展指数为全省第一。
    2011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全省“7.29”、“7.28”领导干部大会精神,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建设“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区示范区为目标,积极实施“三大战略”,全力推进“五个跨越”,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充分利用国家设立山西综改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两个契机,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产业转型。确定了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功能定位,积极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循环化发展。强化“在更高层次、更大空间内策划、创意、发展晋城”的战略思维,加快实施对接上海、融入中原的开放策略,招商引资卓有成效,一大批优势项目引进落地。以建设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为目标,以城乡生态化为引领,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造林绿化、兴水治污、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省委、省政府在我市观摩后认为,晋城市以勇当全省转型跨越排头兵的气概,以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开创了产业项目建设周期短、投资见效快的范例,转型力度大,非煤产业占比高,敢于和上海对接,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显示出善于攀高的气概,县域经济充当了转型跨越发展的主力军,大企业大集团发挥了骨干作用,经济社会正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再造一个新晋城已经成为定势。12月20日,我市又摘取国家卫生城市的桂冠,成为全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成果,对于我市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完善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建设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努力把晋城建设成为山西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基地,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有竞争实力、最富人文魅力,“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晋城在线